首页

中药材 / 甘草

“甘草”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甘草”在《中国药典》
“甘草”在《本草纲目》

甘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

【拼音名】 Gān Cǎo

【别名】 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粉草

【来源】 为豆科甘草属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根状茎。野生品秋季采挖,栽培品于播种3~4年后,在秋季采挖,除去残茎,按粗细分别晒干。

【源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根粗壮,呈圆柱形,味甜,外皮红棕色或暗棕色。茎直立,基部带木质,被白色短毛和刺毛状腺体。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叶柄长约6厘米,托叶早落;小叶7~17片,卵状椭圆形,长2~5.5厘米,宽1~3厘米,先端钝圆,基部浑圆,两面被腺体及短毛。夏日叶腋抽出总状花序,花密集;花萼钟状,被短毛和刺毛状腺体;蝶形花冠淡红紫色,长1.4~2.5厘米,旗瓣大,矩状椭圆形,基部有短爪,翼瓣及龙骨瓣均有长爪,二体雄蕊。荚果条状长圆形,常密集,有时呈镰状以至环状弯曲,宽6~9毫米,密被棕色刺毛状腺体;种子2~8粒,扁圆形或稍肾形。

【生境分布】 生于干燥草原及向阳山坡。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山东等地区。

【栽培】 喜干旱气候。适于生长在砂土或砂质壤土地带,但不宜在地下水位高的地区栽种。种子繁殖,穴播(条播亦可),播种前用30℃左右的水浸2~3小时后播种。行距1尺,穴距5寸开穴,穴深2寸,每穴播种5~10粒,覆土5分,每亩播种量3~5斤。生长期间,除苗期外,不宜过多浇水。追肥以施用氮、磷肥为主。

【制法】 炙甘草:将甘草片加入炼熟的蜂蜜与少许开水,拌匀后稍闷,放锅内炒至深黄色和不粘手时,取出晾凉(每100斤用炼熟蜂蜜25~30斤)。

【化学成分】 根及根状茎含有甘草甜素(glycyrrhizin,即甘草酸glycyrrhinic acid,C42H62O16)6~14%,为甘草的甜味成分,是一种三萜皂甙。甘草酸水解产生一分子甘草次酸(glycyrrhetic acid即glycyrrhetinic acid,C30H46O4)及二分子葡萄糖醛酸(glycuronic acid,C6H10O7)。并含少量甘草黄甙(即甘草甙liquiritin,C21H22O9,为一种黄烷醇flavanone的甙,其甙元名甘草素liquiritigenin,,C15H12O4和甘草苦甙glycyamarin)、异甘草黄甙(iso-liquiritin,,C21H24O9)、二羟基甘草次酸(dihydroxyglycyrrhetic acid 即grabric acid,C30H46O5)、甘草西定(licoricidin,,C25H32O5,即3’,6-二异戊烯-2’,4’,5-三羟基异黄烷)、甘草醇(glycyrol,C21H18O6)、5-0-甲基甘草醇(5-0-methyl glycerol,C22H20O6)、异甘草醇(iso-glycyrol,C21H18O6),此外,尚含有甘露醇(mannite)、葡萄糖3.8%、蔗糖2.4~6.5%、苹果酸、桦木酸(betulicacid,C30H48O3)、天冬酰胺、菸酸、生活素(biotin,C10H16O3N2S)296微克/克、微量挥发油为甘草特有臭气的来源及淀粉等。

【药理作用】

1.解毒作用:甘草甜素或其钙盐有较强的解毒作用,对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有较强的解毒作用,对于一些过敏性疾患、动物实验性肝炎、河豚毒及蛇毒亦有解毒作用。其解毒作用机制可能是多方面的,通过物理、化学方式的沉淀、吸附与结合,加强肝脏的解毒机能以及甘草甜素的水解产物葡萄糖醛酸也是解毒作用的有效成分。

2.抗炎及抗变态反应:甘草次酸对大白鼠的棉球肉芽肿、甲醛性浮肿,结核菌素反应、皮下肉芽囊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甘草酸铵、甘草次酸钠能有效影响皮下肉芽囊性炎症的渗出期及增生期,其作用强度弱于或接近于可的松。甘草酸的各种制剂之抗炎作用,以琥珀酸盐的活性较高,但毒性亦大。甘草抗炎抗变态反应的原理尚未完全阐明。

3.甘草有祛痰作用,能促进咽喉及支气管的分泌,使痰容易咯出。

4.甘草次酸衍化物对豚鼠及猫的实验性咳嗽均有显著的镇咳作用。

5.甘草的各种制剂对大白鼠实验性胃溃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甘草的水提出物有保护胃粘膜,治疗胃溃疡的作用。据临床与药理研究室观察,甘草水提物能增加胃粘膜细胞的“已糖胺”成分,使胃粘膜不受伤害。

6.对胃液分泌的影响:甘草流浸膏灌胃后,能吸附胃酸,故能降低胃酸浓度,但吸收后也能发挥作用。对基础分泌量亦有抑制作用。

7.解痉:甘草煎剂、流浸膏对动物离体肠管均有抑制作用,对乙酰胆碱、氯化钡、组织胺等引起的肠痉挛有解痉作用。甘草对动物离体肠管及在体胃均有松驰作用。

8.甘草对于动物实验性肝损伤,使其肝脏变性和坏死明显减轻,肝细胞内蓄积的肝糖元及核糖核酸含量大部恢复或接近正常,血清谷丙转氨酶活力显著下降,表明甘草具有抗肝损伤的作用。

9.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甘草能使多种动物的尿量及钠的排出减少,钾排出增加,血钠上升,血钙降低,肾上腺皮质小球带萎缩。甘草能使尿中游离型17-羟皮质类固醇排泄增加,结合型减少,小剂量表现胸腺萎缩,肾上腺重量增加,束状层幅度加宽,肾上腺维生素C含量降低等。甘草能显著增强和延长考的松的作用。甘草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的原理,有人认为甘草次酸的化学结构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相似,作用也相似,系一种直接作用;也有人认为是一种间接作用即甘草次酸抑制了肾上腺皮质固醇类在体内的破坏,因而血液中皮质类固醇含量相应增加,而呈现较明显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10.甘草有对抗乙酰胆碱的作用,并能增强肾上腺素的强心作用。

11.抗癌:甘草次酸对于大白鼠实验性骨髓瘤及腹水肝瘤均有抑制作用。对小白鼠艾氏腹水癌均有抑制作用。

12.甘草与芫花合用有相反作用:二者共浸组的毒性较分浸组显著增高,芫花与甘草同用,利尿、泻下作用受到抑制,能增强甘草毒性。

【性味归经】 甘,平。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调和诸药;炙甘草能补脾益气。主治咽喉肿痛,咳嗽,脾胃虚弱,胃、十二指肠溃疡,肝炎,癔病,痈疖肿毒,药物及食物中毒。

【用法用量】 0.5~3钱。

【注意】 不宜与甘遂、大戟、芫花、海藻同用。

【附方】

1.胃、十二指肠溃疡:甘草10克,鸡蛋壳15克,曼陀罗叶0.5克,共研细粉,每服3克,每日3次。

2.癔病:(甘麦大枣汤)甘草5钱,大枣1两,浮小麦4钱,水煎服。

3.心虚气悸,脉结代(早期搏动):炙甘草、党参、生地、阿胶、麦冬、麻仁各3钱,桂枝1.5钱,生姜3片,大枣5枚。阴虚内热,夜寐不安者去桂枝、生姜,加灵磁石5钱,牡蛎1两;气虚者加黄芪3钱,五味子1.5钱。

【备注】

1.商品甘草主要分东甘草西甘草两大类,东甘草主产于东北及内蒙古东北部,原植物主要系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西甘草主产于西北的内蒙古西部、甘肃南部、青海东部、山西及陕西北部,原植物也是此种。

2.西甘草之产于新疆及甘肃西北部的,除甘草外,尚有:

(1)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分布于新疆。根成分与甘草相似。

(2)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al.,根在当地与甘草及光甘草均作甘草入药。分布于新疆及甘肃西北部。

(3)黄甘草Glycyrrhiza kanscensis Chang et Pang, mss.,分布于甘肃及新疆。质地较甘草烧次。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甘草

《中国药典》

【拼音名】 Gān Cǎo

【英文名】 RADIX GLYCYRRHIZAE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 Glycyrrhiza inflata Bat. 或光果甘草 Glycyrrhiza glabra L. 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制法】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状】

甘草:根呈圆柱形,长25~100cm,直径0.6~3.5cm。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具显著的纵皱纹、沟纹、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质坚实,断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有的有裂隙。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气微,味甜而特殊。

胀果甘草:根及根茎木质粗壮,有的分枝,外皮粗糙,多灰棕色或灰褐色。质坚硬,木质纤维多,粉性小。根茎不定芽多而粗大。

光果甘草:根及根茎质地较坚实,有的分枝,外皮不粗糙,多灰棕色,皮孔细而不明显。

【鉴别】

(1) 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棕色细胞。皮层较窄。韧皮部射线宽广,多弯曲,常现裂隙;纤维多成束,非木化或微木化,周围薄壁细胞常含草酸钙方晶;筛管群常因压缩而变形。束内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射线宽3~5列细胞;导管较多,直径约至160μm;木纤维成束,周围薄壁细胞亦含草酸钙方晶。根中心无髓;根茎中心有髓。粉末淡棕黄色。纤维成束,直径8~14μm,壁厚,微木化,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草酸钙方晶多见。具缘纹孔导管较大,稀有网纹导管。木栓细胞红棕色,多角形,微木化。

(2)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40ml,加热回流1 小时,滤过,药渣加甲醇30ml,加热回流1 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40ml使溶解,用正丁醇提取3 次,每次20ml,合并正丁醇液,用水洗涤 3次,蒸干,残渣加甲醇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甘草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甘草酸铵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 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2μl,分别点于同一用1%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15:1:1: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 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置紫外光灯(365nm) 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橙黄色荧光斑点。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 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0.2mol/L醋酸铵溶液-冰醋酸(67:33: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0nm。理论板数按甘草酸单铵盐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甘草酸单铵盐对照品约10mg,精密称定,置50ml量瓶中,用流动相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含甘草酸单铵盐对照品0.2mg,折合甘草酸为0.1959mg)。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中粉约0.3g,精密称定,置50ml量瓶中,加流动相约45ml,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20kHz)30分钟,取出,放冷,加流动相至刻度,摇匀,滤过,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含甘草酸(C42H62O16)不得少于2.0%。

【性味归经】 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

【功能主治】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用法用量】 1.5~9g。

【注意】 不宜与京大戟、芫花、甘遂同用。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摘录】 《中国药典》

甘草

《本草纲目》

【别名】 蜜甘、蜜草、美草、?草、灵通、国老

【性味归经】 根:甘、平、无毒

【功能主治】

1、伤寒咽痛(少阴症)。用甘草二两,蜜水灸过,加水二升,煮成一升 半。每服五合,一天服两次。此方名“甘草汤”。

2、肺热喉痛(有灸热)。用炒甘草二两、桔梗(淘米水浸一夜)一两,加 入阿胶半斤。每服五钱,水煎服。

3、肺痿(头昏眩,吐涎沫,小便频数,但不咳嗽)。用灸甘草四两、炮 干姜二两,水三升,煮成一半,分几次服。此方名“甘草干姜汤”。

4、肺痿久嗽(恶寒发烧,骨节不适,嗽唾不止)。用灸甘草三两,研细。 每日取一钱,童便三合调下。

5、小儿热嗽。用甘草二两,在猪胆汁中浸五天,取出灸后研细,和蜜 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十丸,饭后服,薄荷汤送下。此方名“凉隔 丸”。

6、婴儿初生便闭。用甘草、枳壳各一钱,水半碗煎服。

7、小儿撮口风。用甘草二钱半,煎服,令吐痰涎。再以乳汁点儿口中。

8、婴儿慢肝风(目涩、畏光、肿闭,甚至流血),用甘草一指长,猪胆 汁灸过,研细。以米汁调少许灌下。

9、儿童遗尿。用大甘草头煎汤,每夜临睡前服之。

10、小儿尿中带血。用甘草一两二钱,加水六合,煎成二合。一岁儿一 天服尽。

11、小儿干瘦。用甘草三两,灸焦,研细,和蜜成丸,如绿豆大。每服 五丸,温水送下。一天服二次。

12、赤白痢。甘草一尺长,灸后劈破,以淡浆水一升半,煎至八合服下。

13、舌肿塞口(不治有生命危险)。用甘草煎成浓汤,热嗽,随时吐出涎 汁。

14、口疮。用甘草二寸、白矾一块(如粟米大),同放口中细嚼,汁咽下。

15、背疽。用甘草三两,捣碎,加大麦粉九两,共研细。滴入好醋少许 和开水少许,做成饼子,热敷疽上。冷了再换。未成脓者可内消,已成 脓者早熟破。体虚的人可加服黄芪粥。又方:甘草一两,微灸,捣碎, 浸入一升水中,经过一夜,搅水使起泡,把泡撇掉,只饮甘草水。

16、各种痈疽。用甘草三两,微灸,切细,浸入一半酒中;另取黑铅一 片,熔汁投酒中,不久取出,反复九次。令病人饮此酒至醉,痈疽自渐 愈。又方:甘草二斤,捶碎,水浸一夜,揉取浓汁,慢火熬成膏,收存 罐中。每服一、二匙。此方名“国老膏”。消肿去毒,功效显著。

17、初起乳痈。用灸甘草二钱,新汲水煎服。外咂乳头,免致阻塞。

18、痘疮。用灸甘草、栝楼根等分,煎水服。

19、阴部垂痈(生于肛门前后,初发如松子大,渐如莲子,渐红肿如桃 子。成脓破口,便难治好)。用甘草一两、溪水一碗,以小火慢慢蘸水 灸之。自早至午,至水尽为度。劈开检视,甘草中心已有水润即可。取 出细锉,再放入两碗酒中煎成一碗。温服。两剂之后,病热好转,但须 经二十天,肿痛才会消尽。

20、阴部温痒。用甘草煎汤,一天洗三、五次。

21、冻疮发裂。先用甘草汤洗过,然后用黄连、黄芩共研为末,加水银 粉、麻油调敷。

22、汤火伤。用甘草煎蜜涂搽。

【摘录】 《本草纲目》

下一项:丁公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