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一网 - 文献资料 - 医学书籍 - 基础护理学

第十六章 泌尿道护理技术

  肾脏是机体内最重要的排泄器官,体内大量的代谢产物和某些有害物质等,大部分经肾脏滤过后,以尿的形式通过肾盂、输尿管流入膀胱储存,达到一定量时,由膀胱经尿道排出体外。肾脏还能调节机体内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保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当泌尿系统有疾患时,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肾脏功能,尿的质和量可出现异常变化。因此,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加强观察,为诊断、治疗提供线索,及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第一节 排尿的观察及异常时的护理

  一、正常排尿的观察

  正常情况下,排尿受意识支配,无痛,无障碍,可自主随意进行。

  成人每24小时排出尿量约1000-2000ml,日间排尿3-5次,夜间0-1次,每次尿量约200-400ml。尿量多少与饮水、饮食、气温、运动、精神因素等有关。

  正常尿液呈淡黄色、澄清、透明、比重为1.003-1.030,pH值为5-7,呈弱酸性,有特殊气味。

  二、异常排尿的观察及护理

  (一)量和次数的异常

  1.多尿 24小时尿量经常超过2500ml者称多尿。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大量葡萄糖从肾脏排出,因渗透压的作用,大量的水分随尿排出,引起多尿,24小时内尿量可达2500-6000ml。尿崩症病人,由于垂体后叶抗利尿0000激素分泌不足,使肾小管重吸收发生障碍,也表现多尿。

  2.少尿 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者为少尿。见于心脏、肾脏疾病者,由于体内钠、水潴留,形成水肿,故尿量减少。

  3.无尿 24小时尿量少于100ml或12小时内无尿,称无尿或尿闭。见于肾炎晚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无尿期,由于肾脏严重、广泛性病变所致的泌尿功能丧失,故出现无尿现象。

  4.膀胱刺激症 表现为每次尿量少,且伴有尿频、 尿急、尿痛及排尿不尽等症状。常见于膀胱炎病人。

  (二)性质的异常

  1.颜色异常 泌尿系结石、急性肾炎等病人可出现红色――红尿;传染性肝炎、黄疸病人可出现黄褐色――胆红素尿;丝虫病人可出现乳白色――乳糜尿;酱油色或浓茶色――血红蛋白尿等。

  2.比重异常 通过尿比重的测量,可以了解肾脏的浓缩功能。比重增高多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心功能不全等;比重降低常见于尿崩症、肾功能不全。

  3.透明度异常 尿中有脓细胞、红细胞、大量上皮细胞、粘液、管型等,可致尿液混浊。

  4.气味异常 新鲜尿有氨臭味,提示疑有泌尿道感染;糖尿病伴酸中毒时,尿液呈烂苹果味,因尿中含有丙酮;有机磷农药中毒者,尿液有大蒜臭味。

  (三)排尿异常的护理

  1.尿潴留 尿液存留在膀胱内不能排出者称尿潴留。当尿潴留时,膀胱容积可增至3000-4000 ml,膀胱高度膨胀至脐部,下腹部膨隆、疼痛及压痛。排尿困难。见于尿道或膀胱颈部阻塞,如前列腺肥大、肿瘤;排尿神经反射障碍,如膀胱肌肉麻痹,直肠或盆腔内手术后等;以及某些心理方面因素所引起。病人十分痛苦,应针对病因,实施有效的处理。如属机械性梗阻,给予对症处理,如属非机械性梗阻,可采用以下护理措施。

  (1)安慰病人,消除焦虑和紧张情绪。

  (2)取适当体位,病情许可应协助病人以习惯姿势排尿,如扶病人坐起或抬高上身。

  (3)按摩、热敷下腹部,以便解除肌肉紧张,促进排尿。

  (4)利用条件反射,诱导排尿,如听流水声或用温水冲洗会阴。

  (5)针炙治疗;针刺中极、曲骨、三阴交穴。

  (6)对某些手术前或须绝对卧床休息的病人,应训练其床上排尿,避免术后不习惯卧床排尿造成的尿潴留而增加痛苦。

  (7)经上述处理无效时,可采用导尿术或耻骨上膀胱穿刺术。

  2.尿失禁 膀胱内尿液不能受意识控制而随时流出者称尿失禁。可分为:真性尿失禁,尿道括约肌损伤或神经功能失常,充盈性尿失禁,膀胱内积有大量尿液,当膀胱压力超过尿道阻力时出现。应力性尿失禁,见于经产妇,当咳嗽、喷嚏、提举生物等造成腹内压力增时出现。应根据病情不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做好心理护理,待病人热情,提供必要的帮助,消除病人羞涩、焦虑、自卑等情绪。

  (2)保持病人会阴部清洁干燥,做好皮肤护理。应用接尿装置:女病人可用女式尿壶紧贴外阴接取尿液,男病人可用阴茎套连接集尿袋,接取尿液,但此法不宜长期使用。

  (3)指导病人进行收缩和放松会阴部肌肉的锻炼,加强尿道括约肌的作用,恢复控制排尿功能。每2-3小时送一次便器以训练有意识的排尿。

  (4)排尿时采取正确体位,指导病人自己用手轻按膀胱,并向尿道方向压迫,将尿液排空。

  (5)对夜间尿频者,晚餐后可适当限制饮水量。

  (6)长期尿失禁病人,必要时可留置导尿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