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一网 - 文献资料 - 医学书籍 - 眼科学

第四节 衣原体性结膜炎

  一、沙眼(trachoma)

  (一)定义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chlamydia)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角膜结膜炎,偶有急性发作,然后进入慢性过程。因其在睑结膜表面形成粗糙不平的外观,形似沙粒,故名沙眼。

  (二)病因

  早在1907年在沙眼患者的结膜上皮内即已发现了包涵体,但直到1995年才由我国科学工作者首次利用鸡胚分离出沙眼病原体,为沙眼病原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证明沙眼病原体为衣原体的一种,界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简称沙眼衣原体,其抗原性有14种之多,其中A、B、C为沙眼。在卫生条件差的流行区,常有重复感染。原发感染使结膜组织对沙眼衣原体致敏,再遇沙眼衣原体时,可引起迟发超敏反应。这可能是沙眼急性发作的原因,是重复感染的表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沙眼的发病率已大大降低。

  (三)传播

  含有沙眼衣原体的分泌物是通过手指,洗脸用水、毛巾、面盆、玩具用及公共场所用具等媒介传播给健康人。不良的卫生习惯及拥挤的居住条件都是沙眼的传播因素。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5~14天,双眼患病,多发生于儿童或少年期。轻的沙眼可以完全无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微的刺痒,异物感和小量分泌物,重者因后遗症和并发症累及角膜,有怕光、流泪、疼痛等刺激症状,自觉视力减退。

  沙眼衣原体主要侵犯睑结膜,首先侵犯上睑的睑板部上缘与穹窿部,以后蔓延至全部睑结膜与穹窿部,最后以瘢痕形成而告终。检查时其特征如下:

  1.血及血管模糊:由于血管扩张,结膜上皮下有弥漫性的淋巴细胞及浆细胞等慢性炎细胞浸润,使透明的结膜变得混浊肥厚,血管轮廓不清,呈一片模糊充血状。

  2.乳头肥大:睑结膜面粗糙不平,呈现无数的线绒状小点,是由扩张的毛细血管网和上皮增殖而成。

  3.滤光增生:是结膜上皮下组织在弥漫性浸润的基础上,由局限的淋巴细胞聚集而成。初发时,上睑结膜出现散在细致的黄白色小点,不突出于结膜表面,夹杂在肥大的乳头之间,为沙眼早期诊断依据之一。以后滤泡逐渐增大,变成灰黄色半透明胶状扁球形隆起,大小不等,排列不整齐,易被压破,挤出胶样内容。如滤泡过度增殖,可互相融合成条状,滤泡多出现在上睑和上穹窿部结膜,而下睑和下穹窿部则比较少见。(图5-1,5-2,5-3)

图5-1 沙眼病变的发展方向

图5-2 沙眼的乳头与滤泡

图5-3 沙眼乳头与滤泡的病理切片

  4.角膜血管翳:在结膜发生病变的同时,首先角膜上缘的半月形灰白区血管网充血,发生新生血管,伸入透明的角膜上皮与前弹力层之间,各新生血管之间伴有灰白色点状浸润,是角膜上皮对沙眼衣原体的一种组织反应,称为角膜血管翳。它是沙眼早期诊断的依据之一。由于血管细小,必须在放大镜或裂隙灯下方可看见。随病情进展,血管翳成排向瞳孔区悬垂下来,形似垂帘,血管翳的末端及周围有灰白色点状浸润或小溃疡,血管翳侵及的角膜表面呈灰白色混浊。当上方血管翳向下越过瞳孔区时,角膜其他方向亦都长出血管翳向中央进行,布满整个角膜。细胞浸润严重时,可形成肥厚的肉样血管翳。(pannus crassus),严重影响视力。(图5-4)

  5.瘢痕形成:当沙眼进行数年甚至数十年,所有炎性病变如滤泡、乳头,将发生破溃或坏死,而逐渐被结缔组织所代替,形成瘢痕,这标志着病变已进入退行期。瘢痕最初呈水平的白色线条,以后交织成网状、将残余的乳头及滤泡包绕起来,形成红色岛屿状,最后病变完全变成白色瘢痕,此时不再具有传染性,但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常使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沙眼的病程,因感染轻重和是否反复感染有所不同。轻者或无反复感染者,数月可愈,结膜遗留薄瘢或无明显瘢痕。反复感染者,病程可缠绵数年至数十年之久。

图5-4 沙眼性角膜血管翳

  分期:为防治沙眼和调查研究的需要,对沙眼有很多的临床分期方法。我国1979年全国第二届眼科学术会议时,重新制定了以下分期。

  Ⅰ期-进行期:即活动期,乳头和滤泡同时并存,上穹窿部和上睑结膜组织模糊不清,有角膜血管翳。

  Ⅱ期-退行期:自瘢痕开始出现至大部变为瘢痕。仅残留少许活动性病变。

  Ⅲ期-完全结瘢期:活动性病变完全消失,代之以瘢痕,无传染性。

  还制定了分级的标准:根据活动性病变(乳头和滤泡)占上睑结膜总面积的多少,分为轻(+)、中(++)、重(+++)三级。占1/3~2/3者为(++),占2/3以上者为(+++),(见表5-3:沙眼分期表)。

 表5-3 沙眼分期

期别 依据 分级 活动病变占上睑结膜总面积

上穹窿和上睑结膜有活动性病变(血管模糊、充血、乳头增生,滤泡形成)

有活动性病变,同时出现瘢痕

仅有瘢痕,而无活动性病变
轻(+)

中(++)

重(+++)

轻(+)

中(++)

重(+++)
<1/3

13~23

>2/3

<1/3

1/3~2/3

>2/3

  同时确定了角膜血管翳的分级方法。将角膜分为四等分,血管翳侵入上1/4以内者为(+),达到1/4-1/2者为(++),达到1/2~3/4者为(+++),超过3/4者为(++++)(图5-5)。

  国际上较为通用者为Mac-Callan分期法:

  Ⅰ期-浸润初期:睑结膜与穹窿结膜充血肥厚,上方尤甚,可有初期滤泡与早期角膜血管翳。

  Ⅱ期-活动期:有明显的活动性病变,即乳头、滤泡与角膜血管翳。

  Ⅲ期-瘢痕前期:同我国第Ⅱ期。

  Ⅳ期-完全结瘢期,同我国第Ⅲ期。

  (五)诊断:典型的沙眼诊断并不困难,但是要确诊早期沙眼,必须具备下面条件:

  1.上睑结膜血管模糊,乳头肥大,及滤泡形成等,主要是出现在睑板部上缘,或上穹窿部及内、外眦部。

  2.角膜上缘有血管翳。

  3.必要时作睑结膜刮片,在结膜上皮细胞中可找到包涵体。或培养分离出沙眼衣原体(图5-6)。

图5-5沙眼角膜血管翳

图5-6 结膜上皮细胞内的沙眼包涵体

  (六)鉴别诊断

  (七)并发症及后遗症

  1.睑内翻及倒睫:在沙眼的后期,病变可侵及睑板,因瘢痕组织收缩而变短,加之睑结膜,特别是睑板上沟部位因瘢痕而收缩,遂使睑板向内弯曲如舟状,形成典型的睑内翻倒睫。倒睫亦可单独发生,乃由于毛囊附近受病变侵犯后产生的瘢痕所致。倒睫的长期刺激,可使角膜浅层呈现弥漫性点状浸润,继而上皮剥脱,形成溃疡,称沙眼性角膜炎或沙眼性角膜溃疡,此时病人异物感、怕光、流泪、疼痛、及视力模糊等症状。应及时作内翻矫正及电解倒睫术,以免造成严重的损伤。

  2.沙眼性角膜溃疡:在血管翳的末端有灰白色点状浸润,一旦破溃,即形成浅层溃疡,这些溃疡可以互相融合,形成小沟状溃疡。这种由沙眼血管翳所引起的溃疡,与倒睫所引起者,均称为沙眼性角膜溃疡。前者以用药物治疗为主,后者应做手术矫正睑内翻倒睫。

表5-4 沙眼的鉴别诊断表

  沙眼 春季性结膜炎 结膜滤泡症 慢性结膜炎
病因 沙眼衣原体 过敏原 与腺样体质有关 细菌及环境因素
病变部位 上睑及穹窿部结膜 上睑及角膜周围结膜 下睑及下穹窿部结膜 整个睑结膜
结膜病变        
1.表面 不透明,肥厚、血管模糊 肥厚,呈乳白色 不肥厚、不充血,血管清楚 不肥厚、微充血、血管清楚
2.乳头 肥大、密集、粗糙样、 硬而扁平、如铺路砖头其间有沟 粗糙不平、绒毛状
3.滤泡 半透明、大小不等、排列不整齐、互相融合、易破 透明、排列整齐,圆形、可自行吸收
4.瘢痕
角膜变化 有血管翳 围绕角膜周围有灰黄色胶样隆起
结膜刮片 可见包涵体 找到嗜酸细胞
其他  合并症多,能致盲 多见于春夏,发作时奇痒 可痊愈 可痊愈

  3.上睑下垂:由于上睑结膜及睑板组织增生肥厚,使上睑重量增加;同时病变侵及苗勒氏肌和提上睑肌,使提睑功能减弱,因而发生上睑下垂,治疗仍以沙眼为主。

  4.沙眼性眼干燥症:由于结膜表面瘢痕化,将结膜的付泪腺及杯状细胞完全破坏,泪腺排泄管在上穹窿部的开口也被封闭,粘液和泪液完全消失,结膜及角膜变干燥,严重时结膜角膜呈弥漫性实质性混浊,上皮角化、肥厚,形似皮肤、视力极度降低,此时应点鱼肝油或人工泪液(含有甲基纤维素methylcellutose)以减轻结膜、角膜干燥。或行泪小点封闭术,以减少泪液的流出。

  5.泪道阻塞及慢性泪囊炎,沙眼衣原体侵犯粘膜,可引起泪小管阻塞,或鼻泪管阻塞,进而形成慢性泪囊炎。

  (八)治疗

  1.局部治疗

  10~30%磺胺醋酰钠,0.5%金霉素或新霉素,0.1%利福平分酞丁安(phtobuyon)液点眼,每日3~6次,每次1~2滴,晚间涂以0.5%金霉素或四环素,1%红霉素眼膏。

  2.口服药物

  对炎症广泛,刺激症状明显者,除以上治疗外,可口服磺胺药及抗生素,如磺胺嘧啶、螺旋霉素、新霉素、四环素及强力霉素等。7岁以下儿童及孕妇禁用四环素。

  3.手术

  (1)内翻倒睫术。

  (2)血管翳手术。沿角膜缘行球结膜环切电烙(或冷冻)术。也有人用氩激光灼烙较大的新生血管。对严重的血管翳可考虑行板层角膜移植术。

  二、包涵体性结膜炎(inclusion conjunctivitis)

  (一)病因:本病是沙眼衣原体中D-K抗原型衣原体所致的结膜炎。此型衣原体能引起子宫颈炎及尿道炎。眼部感染来自生殖泌尿系统。常侵及双眼,为急性发病。

  (二)临床表现

  临床上分为二类

  1.新生儿包涵体结膜炎,又称新生儿包涵体性脓漏眼。新生儿出生时,在患衣原体性宫颈炎的产道中受感染,潜伏期5~12天。眼睑红肿,睑结膜充血、肥厚、乳头肥大,主要见于下穹窿及下睑结膜。新生儿结膜的腺样层尚未发育,故2~3个月内无滤泡形成。分泌物为脓性,量多,故应与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鉴别,可作涂片检查,如系新生儿包涵体炎,基本不见细菌,并有包涵体。大约2~3周后转入慢性期。晚期有显著的滤泡形成,3个月至1年内自行消退,不留瘢痕,亦无角膜血管翳。

  2.成人包涵体性结膜炎,又名游泳结膜炎,因为许多患者都有在污染的游泳池游泳史,实际上此病是由沙眼衣原体D-K型泌尿系统感染后污染的手、毛巾或水等传染到眼;有称是一种接触感染。潜伏期5~12天。开始时结膜充血,很快眼睑红肿,耳前淋巴结肿大,穹窿部结膜有很多滤泡,下方最著。结膜因细胞浸润而肥厚。结膜囊有很多脓性分泌物,内含大量多形核白细胞。结膜刮片可见包涵体。急性期消退后,结膜仍肥厚、充血、有滤泡,持续3个月至1年,不出现血管翳,不留瘢痕,而自然消退。

  (三)治疗

  磺胺、四环素族或红霉素,口服或滴用均有显著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