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一网 - 文献资料 - 医学书籍 - 神经外科学

第二节 颅骨损伤

  颅骨损伤即颅骨骨折,系外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颅骨所致。其形成取决于外力性质、大小和颅骨结构两方面的因素。颅骨骨折分颅盖骨折和颅底骨折。两者发生率的比率为4:1。颅骨骨折的临床意义主要在于并发脑膜、血管、脑和颅神经损伤。

  颅盖骨折

  按骨折形式分为:(一)线性骨折:可单发或多发,后者可能是多处分散的几条骨折线,或为一处的多发骨折线交错形成粉碎骨折。骨折多系内板与外板全层断裂,也可为部分裂开。头颅X线摄片可以确诊。单纯的线形骨折无须特别治疗,但对骨折线通过硬脑膜血管沟或静脉窦时,应警惕并发颅内血肿。(二)凹陷骨折:骨折全层或仅为内板向颅腔凹陷,临床表现和影响视其部位范围与深度不同,轻者仅为局部压迫,重者损伤局部的脑膜、血管和脑组织,并进而引起颅内血肿。有些凹陷骨折可以触知,但确诊常有赖于X线摄片检查。

  治疗:

  原则是手术复位。手术指征:(1)骨折片陷入颅腔的深度在1cm以上;(2)大面积的骨折片陷入颅腔,因骨性压迫或并发出血等引起颅内压增高者;(3)因骨折片压迫脑组织,引起神经系统体征或癫痫者。位于大静脉窦部的凹陷骨折如引起神经系统体征或颅内压增高者也应手术,反之则无需手术。术前必须作好充分的输血设备,以防止骨折整复时大出血。

  手术操作:(1)骨折片较完整,边缘无重叠者,可在骨折片附近钻孔,伸入骨撬自凹陷中心部将骨片撬起复位。婴幼儿的乒乓球样凹陷骨折,可试用胎头吸引器复位。(2)凹陷骨折呈碎片,无法复位时,可将其摘除,视情况行颅骨成形术,或将其修整后当即放回整复。(3)骨折片刺入脑内者,应切开硬脑膜探查,以免遗漏硬脑膜下或脑内血肿,同时将硬脑膜缝合。(图4-2)。

(1)骨片重叠处钻孔(2)咬除重叠处的骨缘(3)用骨膜起子整复(4)复位后

图4-2 凹陷骨折的修复

(1)围绕凹陷骨折作骨瓣 (2)准备整个骨瓣取下整复

图4-3 凹陷骨折的骨瓣取下整复

  颅底骨折

  颅底骨折绝大多数是线形骨折,个别为凹陷骨折,按其发生部位分为:

  (一)颅前窝骨折 常累及额骨眶板和筛骨,引起的出血经前鼻孔流出;或流进眶内,眶周皮下及球结合膜下形成瘀血斑,称之“熊猫”眼征。骨折处脑膜破裂时,脑脊液可经额窦或筛窦由前鼻孔流出,成为脑脊液鼻漏,空气也可经此逆行进入颅腔内形成颅内积气。筛板及视神经管骨折可引起嗅神经和视神经损伤(图4-4)。

  (二)颅中窝骨折 常累及颞骨岩部,脑膜和骨膜均破裂时,脑脊液经中耳由鼓膜裂孔流出形成脑脊液耳漏;如鼓膜完好,脑脊液则经咽鼓管流往鼻咽部,常合并第Ⅶ或Ⅷ颅神经损伤。如骨折累及蝶骨和颞骨内侧可伤及脑垂体和第Ⅱ、Ⅲ、Ⅳ、Ⅴ及Ⅵ颅神经。如果伤及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可形成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而出现搏动性突眼;颈内动脉如在破裂孔或在颈内动脉管处破裂,则可发生致命性鼻出血或耳出血。

  (三)颅后窝骨折 骨折累及颞骨岩部后外侧时,多在伤后2~3日出现乳突部皮下瘀血(Battle征)。骨折累及枕骨基底部时可在伤后数小时出现枕下部肿胀及皮下瘀血;骨折累及枕大孔或岩骨尖后缘,尚可出现个别或全部后组颅神经(即Ⅸ~Ⅻ颅神经)受累的症状,如声音嘶哑,吞咽困难。

  诊断:

  主要依据上述临床症状,颅骨X线平片检查仅30~50%能显示骨折线,必要时行颅基位片,断层摄片或CT扫描等检查。

  治疗:

  这类骨折多数无需特殊治疗,而要着重处理合并的脑损伤和其他并发损伤。耳鼻出血和脑脊液漏,不可堵塞或冲洗,以免引起颅内感染。多数脑脊液漏能在两周左右自行停止。持续四周以上或伴颅内积气经久不消时,应及时手术,进行脑脊液瘘修补,封闭瘘口。对碎骨片压迫引起的视神经或面神经损伤,应尽早手术去除骨片。伴脑脊液漏的颅底骨折属于开放伤,均需给予抗生素治疗。

图4-4 颅底骨折着力点与常见的骨折线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