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一网 - 文献资料 - 医学书籍 - 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清热化瘀加抗生素治疗萎缩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CAG)常见,多以胃脘疼痛或胀满为主要表现,属中医胃脘痛或胃痞范畴。我们以清热瘀法配合抗生素治疗CAG取得了较理想疗效。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我们收入院治疗180例CAG病人,男104人,女76人,男:女为1.37:1,年龄32岁~72岁,平均42.3岁,35岁~55岁占74%(133/180)。180例病人全部经胃镜、病理检查后确诊,诊断标准以1983年全国胃病诊治座谈会纪要为依据。同时做幽门螺杆菌(Hp)检查。

  中医分型 肝气犯胃、气滞血瘀型:主要表现为胃脘胀痛、攻窜胁背,郁怒诱发或使病情加重,嗳气,舌暗红、苔白、脉弦。肝肋郁热、阴虚血瘀型:主要表现为胃脘疼痛或胀满,灼热反酸,口干苦,食少,大便干,舌暗红、少津,苔少或黄腻,脉细数或沉弦。脾胃虚弱、气虚血瘀型:主要表现为胃脘痞满或隐痛、时作时止、子夜痛甚,喜温喜按,食少,乏力,便溏,舌暗淡、体胖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或迟缓。

  1.2 方法

  中药治疗以泻以汤(黄连、黄芩、大黄)加丹参、文本、三七粉为基础方,针对不同证型加减治疗。对肝气犯胃、气滞血瘀型加柴胡、白芍、厚朴、乌药、生地榆等;对肝胃郁热、阴虚血瘀型加柴胡、沙参、乌梅、公英、赤芍等;对脾胃虚弱、气虚血瘀型酌情去大黄,加黄芪、党参、肉桂、厚朴、茯芩、内金等。抗生素治疗以静点氨苄青霉素(7g/d)和口服黄连素(9~12片/d,分3次)各15d,交替使用。3个月为1个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病理未见异常。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未见异常,病理明显好转。好转:临床症状减轻,胃镜、病理无变化。进展:临床症状加重或胃镜、病理恶化。

  2.2 治疗效果

  病人主要临床症状胃脘疼痛、痞满平均减轻时间11d,平均消失时间40d,最长也可在60d消失。但病理形态学上的恢复比较缓慢,1个疗程内完全恢复者极少,一般需2~3个疗程。经统计总显效率62.8%(113/180),有效率88.9%(160/180),胃镜、病理恢复情况见附表。治疗前后均做Hp检查,Hp检出率66.7%(120/180),清除85.8%(103/120)。

表1 CAG病人180例胃镜病理疗效

指标

显效

好转

稳定

进展

有效率

胃镜

143

35

2

0

98.9%

病理

113

47

19

1

88.9%

  3 讨论

  胃脘痛一病早在《内经》中即有论述,《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胃脘痛,腹镇胀,胃脘当心而痛”,《伤寒论》中记载“心下痞”亦即本病。其病因病机多数医家认为与肝的关系密切,《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指出“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沈氏尊生书·胃痛》指出“胃痛……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肝主疏泄,喜条达,通调三焦气机,胃病之初多有肝气郁滞,横逆克脾,脾胃运化失常,气滞血瘀;胆郁日久化火,灼伤胃阴,致肝胃郁热,阴虚血瘀;久病正气亏损,脾胃虚弱,此型复杂,或以阳虚气虚为主,或兼有胃阴不足、寒热错杂,但久病入络,总以气虚血瘀为主要病机。《金匮要略》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我们反过来考虑,就不能见脾胃之病唯治脾胃,根据五脏相克原理,适当使用疏肝、清肝之品,肝脾同治。以上各型均有热、瘀的病机,清热化瘀法当是最完善的治法。

  CAG病人Hp检出率为66.7%(120/180),说明Hp与CAG关系密切,是主要致病因素,这一观点已被国内外多数学者接受。由于Hp是致病菌,抗菌治疗应是最有效的方法,消除了病因,也就阻止了疾病发展,在此基础上再配合中药治疗,疗效更理想。中药治疗以清热化瘀为治疗大法,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清热药(尤黄连、大黄)对Hp有较强抑菌作用,活血药能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胃粘膜血液灌流量,有助于胃粘膜上皮细胞新陈代谢,生长出新的健康上皮细胞,使萎缩的胃粘膜逆转为正常粘膜。因此清热化瘀法配合抗生素治疗CAG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郑晓光1 宋平亮2 杨连文2 张 琳(指导)

1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哈尔滨 150036)

2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肛门直肠病医院(1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