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三嗪咪唑胺
药理作用    本品为嘌呤生物合成的中间体,进入体内后由肝微粒体去甲基形成单甲基化合物,具有直接细胞毒作用。主要作用于G2期。抑制嘌呤、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也影响DNA的合成。所以也有人认为是一种烷化剂。
动力学    一次静脉注射后30分钟,血浆中浓度达最高峰。血浆中消失呈二室模型,t1/2a为19分,t1/2B为5小时。在0~6小时内由尿中排出45%(50%为原形药,50%为代谢药)。不能通过血脑屏障。
适应症    主要用于霍奇金病、黑色素瘤和软组织肉瘤。
用法用量    静注:每日200~400mg/m2,连用5-10天。为减少对血管的刺激,可用5%葡萄糖液25ml稀释后快速滴注。间隔4-8周后可进行第2疗程。联合用药时,每次200mg/m2,静滴,连用5天,3周重复1次。对于四肢的黑色素瘤,可用同样剂量作动脉内滴注。静脉给药,每日3.5mg/kg,应用10d;每28d重复使用1次。 或者每日250mg/m2,连续给予5d,每3周重复1次。药物有刺激性,外溢至静脉外可致组织损害和严重疼痛。本品与琥珀酸氢化可的松钠有配伍禁忌。
不良反应    药物有刺激性,外溢至静脉外可致组织损害和严重疼痛。本品与琥珀酸氢化可的松钠有配伍禁忌。90%以上病人会发生恶心、呕吐,通常在用药后1~3h发生,骨髓抑制表现为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通常为轻至中度,且较迟发,约25d后达最低点。治疗期间可发生流感样症状,表现为发热、寒颤、不适和肌痛。还有肝脏毒性,脱发,颜面充血潮红等。神经毒性和皮肤反应亦见有报道。
注意事项    (1)胃肠道反应:较明显,注射后1~1.5小时可出现恶心、呕吐或腹泻,2~8小时后可减轻或消失。(2)骨髓抑制:主要为白细胞及血小板下降,部分病人可出现贫血。高剂量应用时骨髓抑制更为明显。一般在用药后3~4周出现血象下降,第5~6周可恢复至正常水平。(3)局部反应:注射部位可有血管刺激。(4)其他:部分病人可有类似“流感”症状,全身不适,肌肉酸痛、高热等。有的病人可有肝肾功能失常。(5)用注射用水溶解后只能在棕色瓶中保存1~3天,最好临时配制。
外观    碱性棕红色固体粉末,遇热分解,遇酸和光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