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0149_成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路径
类别西医疾病
概述    (2016年版)
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ICD-10:C92.4,M9866/3)的成人(≥16岁)患者。
    (二)诊断依据。
    按《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 Pathology and Genetic of Tumo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2008)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张之南、沈悌主编,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8年)诊断。  具体为:
    1.有或无以下症状、体征:发热、皮肤粘膜苍白、皮肤出血点及瘀斑、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胸骨压痛等。
    2.血细胞计数及分类发现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贫血、血小板减少。
    3.骨髓检查:形态学(包括组化)。
    4.免疫分型。
    5.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t(15;17)及其变异型),FISH(必要时)。
    6.分子生物学检查检测到PML/RAR融合基因,部分可伴有FLT3-ITD基因突变。(非典型APL显示为少见的PLZF-RAR、NuMA-RAR、NPM-RAR、Stat5b-RAR等分子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2014年版)》(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学医师分会)确定治疗方案和疗程。
    1.诱导治疗:根据诱导前外周血(WBC、PLT)进行危险分层。
    (1)低/中危组(诱导前外周血WBC≤10×10^9/L):
    ①全反式维甲酸(ATRA)+ 柔红霉素(DNR) 或去甲氧柔红霉素(IDA);
    ②ATRA+亚砷酸或口服砷剂+蒽环类药物;
    ③ATRA+亚砷酸或口服砷剂。
    (2)高危组(诱导前外周血WBC>10×10^9/L):
    ①ATRA+亚砷酸或口服砷剂+蒽环类药物;
    ②ATRA+蒽环类药物;
    ③ATRA+蒽环类药物±阿糖胞苷(Ara-C)。
    药物使用剂量(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适当调整):
    ATRA 20mg·m^-2·d^-1口服至血液学完全缓解(CR);
    亚砷酸 0.16mg·kg^-1·d^-1静脉滴注至CR;
    口服砷剂 60mg·kg^-1·d^-1口服至CR;
    DNR 25~45mg·m^-2·d^-1静脉注射,第2、4、6或第8天;
    IDA 8~12mg·m^-2·d^-1静脉注射,第2、4、6或第8天;
    Ara-C 150mg·m^-2·d^-1静脉注射,第1~7天。
    诱导阶段评估:诱导治疗后较早行骨髓评价可能不能反映实际情况,一般在第4~6周、血细胞恢复后进行骨髓评价。此时,细胞遗传学一般正常。分子学反应一般在巩固2个疗程后判断。诱导治疗失败患者的治疗退出本临床路径。
    2.缓解后巩固治疗。依据危险分层[高危组患者(包括WBC>10×10^9/L或FLT3-ITD阳性)、低/中危组患者(WBC≤10×10^9/L)]进行治疗。
    2.1.ATRA+蒽环类药物达到CR者:
    (1)低/中危组:ATRA+蒽环类药物×3d,共2个疗程;
    (2)高危组:
    ①ATRA+亚砷酸+蒽环类药物×3d+Ara-C 150mg·m^-2·d^-1×7d,共2~4个疗程;
    ②ATRA+高三尖杉酯碱(HHT)2mg·m^-2·d^-1×3d+ Ara-C 1g·m^-2,q12h×3d,1~2个疗程。
    以上每个疗程中ATRA用法为20mg·m^-2·d^-1口服14d。
    2.2.ATRA+亚砷酸或口服砷剂达到CR者:
    (1)ATRA+亚砷酸×14d,共巩固治疗4~6个疗程;或
    (2)蒽环类药物×3d+Ara-C 100mg·m^-2·d^-1×5d,共3个疗程;
    巩固治疗结束后进行骨髓融合基因的定性或定量PCR检测。融合基因阴性者进入维持治疗;融合基因阳性者4周内复查,复查阴性者进入维持治疗;复查阳性者按复发处理。
    3.维持治疗。依据危险度分层进行。
    3.1.低/中危组:
    (1)ATRA 20mg·m^-2·d^-1×14d,间歇14d(第1个月);亚砷酸0.16mg·kg^-1·d^-1×14d,间歇14d后同等剂量×14d(第2~3个月);完成5个循环周期。
    (2)ATRA 20mg·m^-2·d^-1×14d,间歇14d(第1个月);口服砷剂60mg·kg^-1·d^-1×14d,间歇14d后同等剂量×14d(第2~3个月);完成8个循环周期(2年)。
    3.2.高危组:
    (1)ATRA 20 mg·m^-2·d^-1×14d,间歇14d(第1个月);亚砷酸0.16mg·kg^-1·d^-1×14d,间歇14d后同等剂量×14d(第2~3个月)或亚砷酸0.16mg·kg^-1·d^-1×28d(第2个月);甲氨蝶呤(MTX)15mg·m^-2 ,qw×4次,或者6-巯基嘌呤(6-MP)50mg·m^-2·d^-1共2~4周(第3个月)。完成5个循环周期。
    (2)ATRA 20mg·m^-2·d^-1×14d,间歇14d(第1个月);口服砷剂60mg·kg^-1·d^-1×14d,间歇14d后同等剂量×14d(第2~3个月);完成8个循环周期(2年)。
    4.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的防治。
    CNSL的预防,诊断时为低/中危患者,应进行3次预防性鞘内治疗;诊断时为高危或复发患者,应进行6次预防性鞘内治疗。确诊CNSL退出本路径。鞘注方案如下:
    甲氨喋呤(MTX)10~15mg,
    Ara-C 40~50mg,
    地塞米松(DXM)5mg。
    5.维持治疗期间的随访监测治疗。
    维持治疗期间应每月复查血细胞计数及分类,如有异常应于1周后再次复查,确定为血常规异常的应立即行骨穿检查。2年内每3个月应用PCR检测融合基因,融合基因持续阴性者继续维持治疗,融合基因阳性者4周内复查,复查阴性者继续维持治疗,确实阳性者按复发处理。
    (四)根据患者的疾病状态选择路径。
    初治APL的临床路径和完全缓解的APL临床路径(附后)。
录自《医师金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