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上矢状窦血栓形成
类别西医疾病
概述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是最常见的非化脓性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部位。见于婴幼儿腹泻、营养不良、衰竭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严重脱水;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后期、年老体衰的老年患者;口服避孕药、妊娠和分娩后的1~3周;外伤或颅内脑膜瘤阻塞了上矢状窦;溶血性贫血、镰形细胞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白塞氏综合征等疾病。化脓性上矢状窦血栓形成较少见,感染可来自于侧窦、海绵窦,或因骨髓炎、硬膜下感染扩散所致。
临床表现    颅内压增高是本病的主要症状。患者一般状态较差,全身衰竭、萎靡、发热、头痛和视乳头水肿。局灶体征有前额及前部头皮水肿。在婴幼儿,前、后囟静脉怒张,伴水母头形成。在非化脓性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压增高往往为仅有的临床表现,可无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当血栓扩展到脑皮层静脉,即合并有脑静脉血栓形成时,因大脑半球白质和灰质内出血,会造成明显的局灶体征,例如偏瘫、失语、偏盲及抽搐发作等。实验室检查可见,多数患者脑脊液正常,压力增高,化脓性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类似于侧窦血栓形成,偶尔脑脊液检查见血性或黄变,此因皮层和脑膜出血所致。做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 MRV)能帮助确立诊断。头颅CT和MRV可显示多发性病灶,可见出血性病灶,也同时存在梗死灶。上矢状窦失去正常的信号流空,或见有血栓存在。注射造影剂后,在静脉窦的边缘部分能显示出血液仍在流动,中央较黑的部分为血块。
诊断    在有严重营养不良状态和恶病质的婴儿出现颅内压增高,应考虑非化脓性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可能。育龄妇女,不明原因和没有定位体征的颅内压增高患者均应想到本病的可能,并应做相应的进一步检查。但临床上仍需与交通性脑积水、良性颅内压增高、慢性脑膜炎等相鉴别。
治疗    化脓性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应用抗生素治疗。若有硬膜下或硬膜外积脓者,应开颅清除。在某些非化脓性血栓形成病例,可用肝素静脉滴注,并随肝素化程度进行抗凝治疗或溶栓治疗,但有引起脑出血性梗死危险,需慎重。用乙酰唑胺或甘露醇可降低颅内压,严重者可作手术减压治疗。皮质激素的治疗作用不确定。
预后    化脓性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可因脑内出血或脑膜炎而导致死亡,存活者可遗留有局灶性神经系缺损及反复的抽搐发作。非化脓性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一般预后尚好。当静脉窦再通或侧支循环产生后几个月,临床症状会逐渐消退。
录自《医师金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