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0171_自身免疫性肝炎临床路径
类别西医疾病
概述    (2016年版)
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肝炎(ICD-10:K75.4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第十四版)以及2011年英国胃肠病学会和2010年美国肝病研究协会发布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实践指南。
    1.具有相符的临床症状与体征;
    2.实验室检查的异常:如转氨酶(ALT、AST)升高,免疫球蛋白IgG或γ-球蛋白水平升高,血清学标志物如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肝肾微粒体I型抗体(anti-LKM1)或抗肝细胞胞质I型抗体(anti-LC1)阳性;
    3.肝组织学表现为界面性肝炎;
    4.排除其他导致慢性肝炎的病因,如病毒性、遗传代谢性、药物性、胆汁淤积性等。
    5.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难以确定的患者,可采用国际标准化的诊断积分系统进行评估(表171_1)。
    此外,2008年Mayo临床中心推出了简化的AIH诊断标准,便于临床应用(表171_2)。
    根据血清学特征,自身免疫性肝炎通常分为2型:1型的特征性抗体为ANA和SMA阳性,任何年龄均可发病。2型特征性抗体为anti-LKM1和anti-LC1阳性,多见于儿童,相对少见。
    注:界面性肝炎、汇管区和小叶内淋巴浆细胞浸润、肝细胞玫瑰花结样改变被认为是特征性AIH组织学改变,3项同时出现时为典型AIH表现。
    表171_1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积分系统(IAIHG, 1999)
    表171_2 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的简化标准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内科学》(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第十四版),以及2011年英国胃肠病学会和2010年美国肝病研究协会发布的自身免疫性肝炎实践指南。
    应积极治疗对AIH进行治疗,免疫抑制剂是治疗AIH首选药物。最常用的免疫抑制剂为糖皮质激素(泼尼松或泼尼松龙),可单独应用也可与硫唑嘌呤联合应用。治疗包括诱导缓解治疗与维持治疗两阶段。
    尽管AIH对免疫抑制剂有良好的应答,但免疫抑制剂治疗的不良反应较多,应掌握治疗指征。通常情况下,组织学检查发现界面性肝炎,无论有无肝纤维化或肝硬化均应给予治疗;需要强调的是转氨酶和-球蛋白升高程度并非与肝组织损伤严重程度相一致。
    (四)标准住院日为12–20日。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75.400。
    2.符合需要住院的指征:转氨酶升高超过2.5倍正常上线(ULN);转氨酶超过2ULN同时伴有临床症状或结合胆红素升高;血清-球蛋白超过2ULN;肝活检存在桥接样坏死或多小叶坏死的组织学表现。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胆碱酯酶、血清蛋白电泳、肝炎病毒标志物全套、免疫球蛋白、自身抗体(ANA、SMA、AMA、anti-LKM1、anti-LC1和pANCA等)、AFP和肝癌相关指标、肝硬化相关指标;
    (3)胸片、心电图、腹部B超。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铜蓝蛋白、甲状腺功能等其他生化指标;上腹部CT或MRI、肝穿刺活组组检查、肝血管造影和PET-CT,。
    3.疑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者可选择:上、下消化道内镜检查。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通常采用糖皮质激素单药治疗诱导缓解治疗,泼尼松或泼尼松龙初始剂量40-60 mg/d,并于4周内逐渐减量至15-20 mg/d;也可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硫唑嘌呤 (50 mg/d)诱导治疗,尤其是对于糖皮质激素副作用风险增加的患者(如,具有脆性糖尿病、骨质疏松、情感不稳定、精神病史和控制不良的高血压患者),泼尼松或泼尼松龙初始剂量为30 mg/d,并于4周内逐渐减量至10 mg/d,硫唑嘌呤无需减量。维持治疗可采用泼尼松或泼尼松龙(2.5-10 mg/d)单药或联合硫唑嘌呤 (50 mg/d)治疗,也可单用硫唑嘌呤 (50 mg/d)维持治疗。治疗应强调个体化的原则。
    在上述经典治疗疗效不佳的病人,建议考虑选择其他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A、霉酚酸酯、羟氯喹和雷公藤制剂等。
    2.其他保肝药物及对症治疗。
    (1)可根据肝功能损伤程度可应用多烯磷脂酰胆碱、甘草酸类及谷胱甘肽等药物静脉应用以及中草药治疗。
    (2)给予质子泵抑制剂(PPI)和其他胃保护药口服,每日两次,以保护胃粘膜,预防消化道出血。对已有胃肠道出血病史的患者,给予胃镜下止血或手术治疗。
    (3)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给予口服钙剂、肌注维生素D3注射液及磷酸盐类等药物的应用。
    3.对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经过上述治疗,病情无缓解,推荐肝移植前的评估。
    4.针对难治性重症患者,有条件的医院可考虑在专家组指导下使用免疫吸附、血浆置换或免疫细胞治疗。
    (八)出院标准。
    1.临床症状改善或消失。
    2.血清转氨酶、胆红素和-球蛋白水平的改善。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反而恶化,考虑重叠其他肝脏疾病如肝窦状核变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者,则退出该路径。
    2.入院后评估发现诊断不能确定、已经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或合并有原发性肝癌者,则退出该路径,进入相应的临床路径。
    3.经治疗后,临床症状与实验室指标进行性进展,有急性肝衰竭或慢加急性肝衰竭时,则退出该路径,进入相应的临床路径。
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肝炎(ICD-10:K75.400)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 月 日      出院日期: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10–14日
表格    表171_1《2016年新发布的临床路径》
    表171_2《2016年新发布的临床路径》
录自《医师金典》